甘南地区牦牛产区社会经济变迁
自古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西汉之后,汉族开始迁入甘南,唐代之后西藏吐蕃族军人、部族东进州域;元、明朝以后,逐渐有回族人迁入。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拓、创造了甘南州的历史文明,推动着甘南州社会的进步,并逐步建立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关系。
甘南州辖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 合作市7县1市,商牧业是甘南州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62%,农牧民收人的主要来源是畜牧业。
2015年年未,全州各类畜存栏 376.4万头(只),农牧业增加值达27.13亿元:奶类产量9.02万T,粮食总产9.07万T,油料总产2.05万T,藏中药材总产4.17万T。
自2009年开始,在州委州政府的额导下,甘南州实施了“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的发展战略。经过154个行政村的试点,全州现有牦牛繁育、育肥、奶牛专业户19304户、联户牧场235个、养殖小区26个,
占试点村农牧户总数的70%以上,占牦牛产业带农牧户总数的38.9%。同时,牧区牦牛繁育试点村大幅度提高适龄母牛比例、种公牛定期配送交换、大力推行牦牛30月龄出栏、当年产牦犊牛不挤奶、
冬春季圈养补饲等经营管理技术,对整个牦牛产业带的技术进步、遏制牦牛品种退化、提高出栏率产生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但是,甘南牦牛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产品加工处于初级状态,产业链条短,全州25家与牦牛产品有关的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肉品的初级加工和乳品加工上,毛、绒、骨、血、内脏等牦牛产品加工处于空白。
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牦牛出栏的季节性不平衡,这都使得全州牦牛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较低,难以吸引加工企业增加投资以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
2015年全州牦牛肉、藏羊肉产量共计3.33万T,各种肉类加工企业加工的牦牛肉、藏羊肉产品数量少,绝大多数以活畜形式流向州外。
全州牦牛奶总产量9.02万T,其中州内乳制品加工企业能够加工的牦牛乳制品有5231T,为全州总产量的5.80%,其他原乳均经过粗加工以酸奶、酥油、曲拉等初级产品形态进人当地市场。
近年来,各县市均在大力发展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
2015年通过市场交易的牦牛达到17万头,毛、绒、皮、骨、血、头、 蹄、内脏等大部分以原料形态流向州外。
甘南牦牛虽有优良的品质与特色优势,但所加工的均为初级产品,并且品 种单一,无质量保证体系,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营销。
因此,牦牛产品的消费仅局限在州内及周边邻近地区,在全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上尚未涉足,优良的畜种资源未能发挥优良的效益。